洗臉小秘招 60歲都沒皺紋

我們天天都在洗臉,只是知道每天洗臉可以讓自己的皮膚變的更乾淨一些,其實我們在洗臉的時候只要在我們的臉盆中放一點東西,就可以讓我們的皮膚變的白嫩,有彈性,我們還等什麼,還不一起去看看究竟。

1、在水盆裏放上一點鹽


鹽不光只有殺菌的作用,還可以祛除我們臉上的油脂,特別是那些油性肌膚,長期使用可以清除我們臉上的油脂,這樣我們的臉上就不容易長痘痘了。

2、如果你的臉是乾性皮膚
可以在您的臉盆裏適當的加一點蜂蜜, 洗臉的時候,輕輕的拍打你的臉部,長期使用,可以讓你的肌膚年輕10歲,以前你的乾燥皮膚也會慢慢的消失的。

3、在你的臉盆中放一點醋
醋可以讓你的皮膚變的光滑有彈性,因為醋本身就可以改變我們肌膚的酸鹼度,長期用它洗臉我們臉上還不容易長痘。

4、如果你是工作在電腦前的白領女性洗臉的時候,在水中加一點綠茶
綠茶可以有效的抵抗輻射。茶葉的鞣酸作用可以讓我們乾燥的皮膚消失得無影無蹤。長期使用還可以讓你的肌膚毛孔變細。其實在生活中只要多加那麼一點料就可以讓我們的肌膚變的更加白皙有光澤。

5、每天拍臉300下
牛爾老師曾說他認識一個60歲的老婦人,脖子上愣是沒有頸紋,其竅門是每天用化妝棉沾上滋潤爽膚水輕輕拍打至少300下,堅持一段時間,把脖子上的角質層愣是給拍沒了

同樣的道理亦可以用在臉上有皺紋的部位,比方對付魚尾紋,就用兩根手指撐開側臉,用眼部活膚眼霜每天至少輕拍200下,過半個月,就會發現魚尾紋也被擦掉了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日工廠爆炸 全球紙尿褲恐缺貨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 2012年10月1日 上午4:30

生產關鍵原料 市佔率達3成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全球的紙尿褲可能因為日本一家化工廠的大火,而面臨停產危機!日本生產紙尿褲原料高分子吸水樹脂(SAP)的化工大廠「日本觸媒」姬路廠,29日發生化學槽爆炸,主要廠房付之一炬。由於該公司生產的SAP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3成,業界擔心原料供應出問題,將影響到下游嬰兒、成人紙尿褲及衛生棉生產線。

火燒一天一夜 3消防車毀

日本觸媒位於兵庫的姬路廠,廠內一座貯存壓克力酸(Acrylic acid)的化學槽,疑因不明化學反應在29日下午2點多(台灣時間約1點多)爆炸,結果引發旁邊兩座化學槽連環爆,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延燒一天一夜才在30日下午3點多全部撲滅。這場火災造成一名消防隊員喪命,30人輕重傷,3輛消防車也被大火吞噬。

日本觸媒的SAP年總產量為47噸,全球市佔率達3成,姬路廠是該公司的生產主力,SAP年產量為32噸,目前存量僅夠供料一個月。除SAP外,該公司的壓克力酸年產量為62噸,其中姬路廠便佔了46噸。壓克力酸是高分子吸水樹脂的原料之一,也是製作液晶面板等壓克力樹脂的原料。

日本媒體報導,由於發生爆炸的化學槽先前檢查並未發現異狀,為安全起見,該廠查明爆炸原因並進行修復至少需要停工半年。日本衛生用品大廠嬌聯(Unicharm)所生產的紙尿褲和衛生棉,全部都是使用日本觸媒生產的SAP。嬌聯生產的紙尿褲在日本嬰兒用市場的市佔率為4成,成人用市場更達5成,雖然不會馬上造成影響,但長期則很難說。

另外,美國寶僑公司(P&G)銷往亞洲的紙尿褲等,也是由日本觸媒提供原料。該公司表示,如果供應不足,最壞的打算就是停止國外供料,業界也擔心原料價格將會因此而飆漲。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豬奶可以治禿頭,您相信嗎?這是動物科學研究所的新發現,從豬奶中萃取乳鐵蛋白,擦在頭皮上,2個月內就能長出新頭髮,帶您來瞧瞧這個新發現。

 

 這是蕭先生2個月前的模樣,明顯看到前額微禿,掉髮情況也很嚴重,但現在的他,站在鏡頭前,已經完全看不出有禿頭。試用者蕭先生:「原本頭髮一直掉,同事還會說從樓上看下來,怎麼有一個光頭在那邊。」

  蕭先生成功讓自己擺脫禿頭一族,靠的就是這項新發明,4瓶咖啡色瓶子里裝的,是動物科技研究所針對豬奶中的純化乳鐵蛋白,研發出來的新產品。動物科技研究所人員黃琇琴:「把分子切割變小之後,它的功能可以比原本乳鐵蛋白強3倍,目前測試結果,大概40歲前後的人,用起來最明顯。」

 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指出,二十年前就對神奇的蛋白做研究,在和民間的科技公司合作研發出乳鐵蛋白精華,也就是普儷素,科技公司表示,他們針對各個年齡層做臨床實驗,普儷素對三四十歲的人增長毛髮比較有效。

  普儷素是一種微小分子結構,可以迅速深入皮膚裡層,促進膠原蛋白的生長,蕭先生每天將它抹在禿頭的地方,並按摩五到十分鐘,結果一年後已經看出成效,現在更有自信了。

 而這樣研究原本只針對燒燙傷的治療,沒想到後來再深入試驗,又發現有促進毛囊生長功效,這下子,不只讓蕭先生不再被禿頭困擾,也成了這項產品的最佳見証者。

想要救禿頭,現在可以從豬的身上找到答案!豬的「乳鐵蛋白」現在被提煉成「生髮水」,有民眾想要親身嘗試,結果一年之後,果然長出粗黑的新髮,解決禿頭的煩惱。不過生髮水並不是每個人使用都會見效,還是要慎選適合自己的產品

資料來源:

更新日期: 2006/11/01 12:37 記者:謝古菁

動物科技研究所黃琇琴博士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醒半邊臉腫的原因:

讓你臉變大的5大壞習慣╯_╰

圖片來自:kpost

如果吃完高熱量的食物後直接睡覺,到了第二天臉會浮腫,就會感覺到臉腫腫的吧?!可是,有時也是因為你睡覺的姿勢而讓你有浮腫的現象喔~而且如果你喜歡趴著睡或著是喜歡把臉側著睡,這樣會讓血液循環不好,就會常常讓你有臉腫或變大的情形,而且常常這樣下去,下巴也會受傷呢!

另一個原因:

枕頭可能太軟,導致你的頸部沒有支撐點,頭睡得太低,以致於體內的液體都會往頭部流,睡覺起來臉會水腫。
改善的方法是將三條以上的毛巾折成細長狀,以倒「ㄇ」字型沿著枕頭邊緣墊在枕頭下,角落部分的毛巾要重疊,因為側睡的時候下巴比較高。
厚度則視個人所需調整(每個人需要墊的高度不一樣)。
如此一來,不論是平躺或側睡,頸部及臉部都有支撐,跟身體呈現水平狀,體內的液體就可以順利地流動,不會囤積在頭部。
這個原理就跟市面上那種健康睡眠的枕頭一樣,中央凹陷、周圍隆起,目的就是將頭部支撐在水平的高度,防止頸椎、脊椎問題產生。
最重要的就是頸部最好不要懸空,而是紮實地靠在墊高的枕頭上。
那為什麼不去買那種健康睡眠枕,而要自己DIY呢?
因為每個人的頭型不同,枕頭買回家還是可能太高會太低,而記憶型的枕頭雖然能夠配合頭型將高度定型,卻非常昂貴。
除了改善睡眠品質,睡前也要避免喝飲料,起床後則是盡量站著,讓體內液體盡快順利循環,使臉部消腫。

--------------------------------------------------------------------------------------------------

**難怪睡醒常常半邊臉從耳後到臉頰會腫痛,

原來是[睡姿固定同一邊]+[睡前2小時喝水]+[晚餐吃高熱量的食物] **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滿週歲的嬰幼兒能吃甚麼食物呢?有些阿公、阿嬤疼孫心切,於是就給孫子餵食蜂蜜及鮮乳,不料嬰幼兒竟出現抽搐痙攣、血紅素過低等狀況,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張明裕指出,以上食物都不適合1歲以下的嬰幼兒食用,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腸胃系統等發育尚未完成。 

有名阿公疼愛孫子,連續4個月都到住家旁的牧場擠鮮乳,希望孫子在飲食鮮乳後能健康長大,不料,孫子的臉色竟日漸蒼白,經醫生診治後發現,該名嬰兒的血紅素,在每100C.C血液中只有4到5克,與正常值14到17克相差甚遠。 

另一名6個月大的嬰兒,在一天之內竟發生兩次四肢痙攣、呼吸困難和臉色發紫的情形,醫師在診治時,根本找不出原因,一直到家屬告知,祖母會餵食蜂蜜,才找出釀禍元兇。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張明裕表示,蜂蜜中有肉毒桿菌的孢子,國外就曾出現餵食嬰兒蜂蜜,導致「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中毒的症狀包括出現呼吸中斷、手腳痙攣、便秘等。

至於餵食生奶引發的病症,是因為生奶缺乏鐵質,長期餵食才造成嬰兒嚴重貧血,目前這兩名嬰兒經治療及補充鐵質後,已經恢復正常,不過,張明裕提醒家長,嬰兒未滿週歲時,腸胃道系統等發育未成熟,因此在選擇餵食時要特別小心,才能讓他們快樂、健康的長大。


本文作者【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4個月大 可餵副食品

  • 2012-07-08
  • 【中央社】
  •  

         台灣兒科醫學會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天共同舉辦母乳哺育研討會,討論副食品添加時機。醫師表示,寶寶滿4個月開始便可以給予副食品,同時也訓練孩子的咬合力。

         人類屬於哺乳類動物,哺餵母乳是自然且健康行為,但由於現代女性身兼數職,加上配方奶過去在傳播媒體大肆廣告下,哺餵母乳反而變成要被鼓勵及認證。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表示,自民國90年開始母嬰親善認證,在這制度下,醫療單位開始拒絕奶粉公司贊助,為母嬰親善工作努力。去年通過母嬰親善認證醫療機構出生涵蓋率是71.4%,住院期間純母乳哺餵率達43.6%,總母乳哺餵率達96.2%。

         醫學會表示,過於強調親餵母乳重要性,可能對因為各種因素而無法親餵母乳的媽媽,造成精神上愧疚感,對母嬰親善政策目標執行上,出現反效果。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世界衛生組織都認同純母乳哺育至少到6個月。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學院小兒科副教授李秉穎也同意,不過依據臨床經驗,兒科醫學會建議4個月到6個月便可以開始餵食副食品。

         李秉穎表示,6個月後才給餵食副食品,可能會有缺鐵與缺鈣情況,可能會造成貧血等;建議從4個月開始可以補充鐵與鈣,6個月以後大人吃什麼小孩就可以跟著吃,建議媽媽最好選擇天然並自行DIY,包括肉泥、果泥等。

         李秉穎表示,門診中有媽媽擔憂容易致過敏的食物會讓孩子過敏,而避免太早餵食,等長大後再吃。他說,國外許多研究證實,這是錯誤觀念,孩子免疫系統是需經過訓練的,因此,在可以吃副食品時便可以逐漸添加。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人要美麗健康有三階段不能忽視

    1.青春期 2.坐月子 3.更年期,本次只針對後面更年期做說明。

    此乃我家的私傳:

    如果想知結果看我老媽80歲了沒有頸紋、耳聰目明、腦袋清楚、皮膚細滑。身高160公分、腰圍25.5吋、沒高血壓、心臟病、膽固醇等老人病…還可以跟我上天空去玩輕航機呢。至於姑娘我年近50看起來才30多,除頭髮烏黑外,皮膚可以比美25歲年輕女孩細緻晶亮,沒毛孔還Q彈喔。

    女生請注意保養好身材可以二度發育喔~~~真的也。至於男生我比較不知啦,但聽媽媽說可以還是一尾活龍。  而所謂更年期保養,其實是指在發生前就要做好保養,如來不及沒關係,發生後2年內還來得及喔。台灣根據統計,女性更年期在47-53歲間。男性53-58間(特殊者自行看者辦)通常維持1-3年左右。 請注意在此期間絕對不可吃冰的食物(包括冰棒、冰淇淋、冰水、冰水果、冰牛奶、太冰的生魚片、憂格、冰布丁…等)如真的很想吃,請退冰後食用,至於冰棒、剉冰跟冰淇淋就自己看者辦。真的吃了回家快煮個薑暴麻油薑蛋吃。以下食物請有耐性吃,也不是吃個幾個月就見效,但2、3年下來是有很大的變化。尤其以後會跟同年齡的差距越來越大那就是成就了。

    一、每週吃一次(糙米+薏仁+蓮子+枸杞子的排骨粥或雞粥)(不吃肉請用雞架子)冬天加數片老薑,快好時再放數片當歸。(男生不放當歸跟薑片改放參鬚少許)要熬至少2小時以上,不用放鹽自然香甜。溫潤可口老少皆宜。(也可加點干貝)。 

    二、每週熬一大鍋紅棗茶當水喝個1~2天(記得紅棗要去子喔)。內可加枸杞、黃耆、党參、何首烏、冬天加數片薑、龍眼乾、數片甘草片。快好時再放數片當歸(男生不放當歸,改放薑、龍眼乾),記得不要放糖喔,會胖的(可這水泡牛奶煮麥片粥喔)。

    三、補充鐵質(氣色才會好,不化裝也粉嫩)多吃牛、羊肉、芭樂、葡萄、蘋果、菠菜、深綠色蔬菜。女生記得不吃瓜類(西瓜、大黃瓜、哈密瓜…冬瓜、香瓜…等只有南瓜例外)不吃橘子、蓮霧、白蘿蔔、大白菜。而男生都可以吃…。如怕血壓及膽固醇肉類可以少吃,改吃富含鐵質的水果。但不要太甜的防止發胖。

    四、每月補充一次膠原蛋白。用西洋芹菜+番茄+紅蘿蔔+甘蔗+牛蒡+銀杏(白果)+黑木耳+香菇+蘋果+蜜棗+沙參+玉竹+川燙過的豬皮或雞抓熬湯(3小時以上)。可直接喝,也可用湯來煮麵、煮魚湯。此乃老少皆可。吃素的不放豬皮及雞爪改放白木耳就可以了。(葷食者可加干貝)

    五、代謝變慢所以不可吃太多澱粉食物,主食盡量不要吃米飯改吃麵食。真的餓急了,吃烤過的土司(烤過已破壞澱粉質)男生也是喔。

    六、抗氧化請多喝綠茶,補充維他命E跟C(E無法自己代謝,請不要多吃,一週2~3顆500UL就可以了)。C除蔬果外還不夠,絕對要再加強補充喔。尤其是外食族每天 2000C C不算多,感冒時要超過 3000C C。

    七、多喝豆漿(他比牛奶好),可以的話去市場買清豆漿不加糖最棒還比較便宜。

    八、泡過的黃豆跟乾的海帶(洗乾淨)一起煮至滾爛了。當主食食吃。可增加天然的賀爾蒙及改變體質。怕腥的加一些薑絲及薄鹽醬油。

    九、盡量不吃加工食物(我個人是不吃)吃天然的最好  尤其不吃火鍋料。魚丸、貢丸、小香腸、豆乾、蜜餞絕不要吃。

    十、會喝酒的,每年農曆10月到次年4月睡前喝點小酒是不錯的, 50CC內(最好是葡萄酒或好一點的酒)小飲怡情、大飲傷身。  總之別無他法就是要恆心點、忌口一點,保未來的年輕健康,就這幾年忍忍就過去了。

    上述藥材都是有根據的喔請安心食用不會有副作用的啦。但記得至信譽好的藥材行買。回家要洗乾淨再熬煮喔。長期食用可以去迪化街買多點放冰箱便宜很多,葯補不如食補加上都有年紀了。  不宜吃太多補,所以以上藥材都很溫和請安心食用,如覺得每週熬麻煩,可以每次多做些放一半在冷凍庫。再拿食用風味不變。  如果血糖不高適當吃點甜食也很好啊,尤其素食者要多喝冰糖銀耳蓮子湯(膠原蛋白喔),如果能加上持之以恆的運動及快樂的心情、不熬夜、當然不曬太多太陽。不要太常游泳(氯很傷皮膚也容易造成掉頭髮)。樓梯用上的,下來坐電梯保養好膝關節。  不要大喜、大悲,保管會健康美麗。看來禁忌很多,但開心時大吃一頓又何妨,否則人生多無趣呀,只要記得未來幾餐控制一下就好了啦,畢竟你已多使用了超額的配額了,當然要收回一些囉。女人正確的生活方式這個文章大有來頭,想必歷經人事滄桑。提出的「告訴你」,遠勝以後的「早知道」。

    關於生活:

    1. 在乾淨的床上裸睡

    2. 生理期不吃巧克力,因為會加重痛經

    3. 養成記錄生理週期的習慣

    4. 透過運動而非調整型內衣來塑造曲線

    5. 不翹二郎腿,以免壓迫神經

    6. 貼身衣物不干洗

    7. 拉風的丁字褲不適宜日常穿著

    8. 去年的衣服要進行曝曬後才可以穿

    9. 如非必要,不使用衛生護墊

    10.定期檢查化妝品的保質期

    11.洗浴後一小時再化妝

    12.即使愛美,也不要在耳朵上部的外緣軟骨部位穿耳洞

    13.了解自己的家庭病史,特別是母親和外婆的病史

    關於飲食:

    1. 在牛奶和豆漿之間,選擇後者

    2. 覺得還可以再吃半碗飯時,離開餐桌

    3. 如果身體不感到飢渴,每天只需飲用4杯水

    4. 多喝酸奶

    5. 無論什麼原因,都別抽煙

    6. 在食譜裡添加雜糧和菜蔬

    7. 飲綠茶勝過紅茶

    8. 重視早餐多過晚餐

    9. 控制鹽的用量

    10.起床後先刷牙,再喝水

    11.經常嚼口香糖

    12.一早一晚,兩個蘋果可以有效改善便秘

    13.純素食可能導致荷爾蒙分泌異常,造成不孕

    14.每周至少吃一次魚

    15.遠離可樂等碳酸飲料

    16.不喝久煮的火鍋湯

    17.沒有果汁牛奶這回事,它們是天生的冤家

    18.飯前吃水果勝過飯後

    19.睡前可以來一杯紅葡萄酒

    20.喝咖啡可能引起女性骨質疏鬆

    關於運動:

    1. 多享受早晨8-9點的陽光

    2. 跑步、騎腳踏車等運動,以保持優美的腿部線條

    3. 熱水泡腳可有效預防靜脈曲張

    4. 精神極度疲倦時並不適宜以運動減壓,休息更重要

    5. 冬季少做戶外運動

    6. 10層以下,不乘坐電梯

    7. 每三個月改變一次你的健身選單

    8. 每天運動半小時,而非週末運動3小時

    9. 邊看電視邊做柔軟體操

    10.經常散步

    11.午休也是健身的好時間,不一定非等到晚上

    12.光腳穿運動鞋固然舒服,卻對健康不利

    13.睡半硬的床鋪更有利於頸椎健康

    14.去正規的醫院而非美容院接受按摩

    15.非運動狀態下不喝功能性飲料

    16.運動後休息半小時再入浴

    17.1星期至少1次性愛運動,是促進血液循環最好的一種運動,也是感情持續增溫的良方。

    18.正確的姿勢比專程去健身更有效

    關於伴侶︰
    伴侶不是結婚時發願非你不娶或非你不嫁的那個人,而是發現你身上有許多缺點仍然選擇你的那個人;伴侶不是生活中你愛吃黃瓜他也愛吃黃瓜的那個人,而是你吃蛋清他吃蛋黃的那個人;伴侶不是天黑了和你一起手挽手走進飯店的那個人,而是守在門口巴望你回來共進晚餐的那個人;伴侶不是和你大談愛情,把“我愛你”掛在嘴邊的那個人,而是和你平淡的嘮叨柴米油鹽、鍋碗瓢盆的那個人。在福祉的婚姻中,伴侶已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你和他在幾十年的歲月中沈澱下來的︰一份默契、一份溫情、一份平淡、一份理解、一份寬容。愛他就要讓他開心,這就是伴侶........
    關於微笑︰被人誤解的時候能微微的一笑,這是一種素養;受委屈的時候能坦然的一笑,這是一種大度;吃虧的時候能開心的一笑,這是一種豁達;處窘境的時候能自嘲的一笑,這是一種智慧;無奈的時候能達觀的一笑,這是一種境界;危難的時候能泰然一笑,這是一種大氣;被輕蔑的時候能平靜的一笑,這是一種自信;失戀的時候能輕輕的一笑,這是一種灑脫。不管是有什麼事情,為了什麼原因.....我們每天都要開心一笑...........


    關於生活︰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天領取謀生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新舊衣服不挑撿,好也御寒,賴也御寒;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女人手則:多活動,少窩家。走出去,一枝花。待在家,成老媽。 少鬱悶,不消化。找女生,互相誇。美美容,侃八卦。逛逛街,把錢花。找男生,說說話。嬌滴滴,笑哈哈。講品位,別太花。人再忙,把妝化。少喝酒,多喝茶。給誰省?別傻瓜! 別等到:耳眼花,衣再好,腰成蝦。飯再好,沒有牙。錢再多,床上爬。情再濃,感覺差。人再好,豆腐渣。抓緊了,別犯傻! 還在笑,解放吧!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題 吉Q幣 包山包海任你樂兌活動    

     

     

     

     

    目前點數幣值比較:

    (原幣值) 液相勻化點數 1點=20元

    (新幣值)  Q    幣      點數 1點=10元

    液相勻化幣值點數轉換相關問題  

    請於上班時間 週一 至 週五 ; 上午9~12點 及 下午1~6點 

    撥打 02-26570389*105 我們將有專人為您服務!謝謝!

     Q幣兌換說明請參考以下說明    或   QMAMY網站活動說明  www.Qmamy.com.tw

     

     

     

    資料來源:

    http://www.liquidmix.com.tw/news.php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牙齒長黑點不宜洗牙

    兒童牙齒上出現了小黑點,用牙刷怎麼刷也刷不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口腔門診中經常有家長前來諮詢。牙齒上的小黑點分三種情況:

    一種是分布在孩子牙齒的咀嚼面上或牙縫周圍,這種黑點多半是牙齒有齲壞的先兆,這時如果用探針探一下,黑點有時會出現卡住探針的情況,說明牙齒已經齲壞,只是齲洞很小而且牙齒也未出現疼痛,所以家長一般都不太重視,這時去醫院檢查治療比較合適,因為洞較小,而且炎癥也未侵襲到神經,不僅花費小,孩子也不痛苦。

    另一種情況是有時用探針檢查時未出現卡住探針的情況,這時就需要經常觀察孩子的牙齒,一旦出現黑點向周圍擴散的情況,需馬上到醫院治療。

    第三種情況是黑點分布在牙齒的外側和內側,以上下前牙居多,像煙漬、茶垢一樣呈星星點點分布,這種黑點形成的原因較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剛長出來的牙齒表面較粗糙,未經過磨耗,容易留有細菌,加上孩子未有效地刷牙漱口,時間長了就變成了煙漬一樣的小黑點,黑點若不再繼續發展,對孩子的牙齒危害不大,可定期到醫院檢查,因兒童的牙齒未發育完成,故不主張超聲波洗牙,孩子成年後如果還有黑點可到醫院進行超聲波清洗。

     

     

     

    奶瓶性蛀牙

    嬰兒如有睡前吸奶的習慣,邊吸邊睡,睡著之後,由於睡眠中唾液分泌減少,造成高濃度的奶水附在上排門牙,有利於口腔中的細菌分解醣類產生酸而破壞牙齒。蛀牙徵兆大致為上顎門齒靠近牙齦的地方,有白色脫鈣的現象,慢慢地顏色會由淡黃色逐漸變深棕色,圍繞在牙齒周圍一圈,如果不良的習慣持續太久,這種形態的蛀牙還會擴及乳臼齒。

     

     

     

    嬰幼兒媽咪必讀的飲食指導

     

    1.嬰兒餵食時應避免長時間一邊喝奶一邊睡覺.

    2.一但牙齒萌出, 就應該開始潔牙工作及牙齒預防保健.

    3.幼兒應減少美日正餐以外零食或副食品進食次數每次, 應不超過30分鐘.

    4.進時候應盡量做好口腔清潔. 進食次數過多清潔次數太少易引起蛀牙. 建議每天進食不超過6次.

    5.盡量減少使用奶瓶餵食, 因為奶瓶的使用會延長食物滯留於口腔內的時間而增加蛀牙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emma-robao/article?mid=1279&prev=-2&next=-2&page=1&sc=1#yartcmt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副食品的寶寶才讓他喝水
    如何適量的餵寶寶喝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專科醫師許淑埜表示,對於剛出生的嬰兒,他們完全以母奶、牛奶為主,只需如此,每天所攝取的水分就相當足夠。而4個月的寶寶,若已經有在補充副食品,每天所攝取的總水分,最少是每公斤100cc,而多數小孩都能喝到150cc
     
    不過,由於有些家長擔心寶寶對副食品會過敏,因而延後補充時期,許醫師直言,「通常我們會建議家長最慢延到寶寶6個月,就要替他補充副食品。」但無論父母預計何時讓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我們還是提醒家長,等到嬰兒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再幫他補充水分,否則還是以牛奶和母奶的水分為主,不建議餵他喝水。
     
    水喝太多,擔心抽筋
    至於是否曾遇過喝太多水、或喝太少水的寶寶案例,許淑埜醫師認為,現在家長的常識很好,不太常見到類似狀況。不過,曾遇過家長因為換了奶粉品牌,沒注意到奶粉與水的比例,而不小心讓寶寶攝取過多的水分,造成水中毒。
     
    許淑埜說明,由於每家廠牌的小勺子刻度不同,像有些廠牌是一勺子約泡30cc;有些則是一勺子泡60cc,有家長換了奶粉品牌後,沒注意到各家的比例不一樣,以原來的比例去泡奶粉,造成牛奶太稀,寶寶沒吃飽,反倒喝更多牛奶,在這情況下,寶寶體內的水分過多,引發水中毒情形。
     
    通常寶寶水喝太多,他的表現症狀是會抽筋、看起來沒什麼活力。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寶寶的腎臟還在發育,處理水分的能力沒那麼好。讓他們喝太多水,水分不但無法完全排出,反而可能造成血液裡的水分太多、血液裡的含鈉量太低,電解質失調,嚴重還可能會誘發抽筋,發生神經學等相關異狀。
     
    至於有人提到可以觀察寶寶的臉部是否浮腫,來判斷他是否水喝太多,對此,許淑埜醫師表示,「即使寶寶水喝太多,不太會表現在臉部,最主要是表現在血液中。如果寶寶的臉有腫的情況,可能是其它病因所引起。
     
    水喝不夠,尿量減少
     
    寶寶不愛喝水,大人要耐心的餵,即使只喝一點點。
     
    身為父母,如果想判斷寶寶的水分是否充足,許醫師說明,可以從這些症狀來判斷,像如果寶寶出現了活力不佳、眼窩凹陷、皮膚彈性不佳、哭泣沒有流淚、換尿布發現尿布重量變輕,不僅尿液不足,而且顏色深、味道重,以及口腔黏膜較乾,嘴巴張開沒有口水,在正常情況下應是溼潤的狀態等,這都可能是寶寶的水分不足。」
     
    除了以上面情況來判斷寶寶的水分喝不夠,另外,如果父母發現寶寶最近的便便比較乾硬,解便花得時間比平常更久,可能是寶寶有輕微的便祕情形。寶寶之所以會便祕,主因多為水分攝取不足。許淑埜指出,「這時父母必須要耐心,每隔一段時間就替寶寶補充水分。」像有些寶寶不喜歡喝水,大人就得不厭其煩的間隔一陣子就餵他喝水,即使寶寶只喝一點點。
     
    另外,假如寶寶是因為生病,像發燒、腸胃炎等,而導致胃口變差,也使得水分攝取不足,這時,大人是否能直接幫寶寶補充水分?對此,許淑埜醫師解釋,「關於這點,經過與其他小兒科醫師討論後,對於還沒開始吃固體食物的寶寶,我們一致認為不需要幫額外再補充水分。可是如果寶寶已經開始吃副食品,這時就要讓他多喝水。」
     
    寶寶喝水篇
    掌握補水5原則
    想替寶寶補充水分,除了白開水,許淑埜指出,父母也可以準備果泥、稀飯、疏菜湯等湯水比較多的餐點,讓寶寶去攝取。不過,許醫師提醒,「大人在準備稀飯、蔬菜湯等,需要斟酌調味料的用量,給寶寶吃的食物,口味不能像大人一樣重。」另外,剛開始讓寶寶學吃副食品,也不建議家長加調味料,先以食物的原味來吸引寶寶,大概一歲後才讓能寶寶跟大人吃一樣的東西。
     
    原則1:以白開水為主
    在為嬰兒補充水分方面,早期時,除了牛奶以外,家長可能會餵寶寶類似藥水的營養液;而現在,有些家長擔心水沒什麼味道,還會特地加入葡萄糖,讓水喝起來甜甜的,針對以上作法,許淑埜醫師不認為這是好方式,她直言,「站在小兒科的立場,幫寶寶補充水分,最好還是只讓他喝白開水。」
     
    原則2:以水果、果泥取代果汁
    另外,也有父母會讓寶寶喝果汁,許淑埜認為這不太適合。她說明,「攝取水果的目的,主要是在補充維他命和纖維質。但如果讓寶寶喝果汁,首先,市售的果汁添加了過多的糖分,讓寶寶喝了,可能會讓他吸收過多的熱量;再者,會養成他喜歡喝甜甜有味道的飲料。
     
    即使是自己現打的果汁,雖然沒有加糖,但現在的水果糖分過高,如果我們用吃的方式,會吃一定的量。但若是打成果汁,不知不覺就吃多了、過量了。像平常吃水果時,例如蘋果,餵寶寶吃,他可能最多吃半顆,而這個份量是適度的。但若將蘋果榨成果汁用喝的,不自覺的可能讓他吃了超過一顆蘋果都還沒感覺。
     
    雖然寶寶不適宜喝果汁,不過也有例外的時候。像寶寶生病了,胃口差、不想吃東西,可以用一些果汁加在開水調味,讓他願意喝或願意吃,不過,這是在情況需要的狀態,許醫師表示,「若寶寶的狀況可以,我們還是會建議父母將水果切成小塊或磨成泥。」
     
    原則3:吃飯前,不宜餵寶寶喝水
    當寶寶準備吃飯或喝奶前,父母盡量避免餵寶寶喝水,以免影響他的胃口。因為寶寶不會表達口渴,所以父母餵他喝開水的時間,盡可能在飯後一小時、兩小時,喝的量一次不需要很多。倘使父母擔心自己無法掌握時間,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每當大人記起來時,就替小孩補充一點水分。
     
    原則4:視情況,替寶寶補充水分
    另外,寶寶喝水的頻率也跟環境有關。許淑埜醫師指出,像夏天天氣熱、或活動量大、很會流汗的寶寶,需要水分比冬天多很多。這時,如果父母不知道該不該替嬰兒補充水分,可以觀察寶寶的尿尿情況。一般而言,兩個小時會解一泡尿,尿的顏色偏淡、換下來的尿布會感覺沉沉的。
     
    但如果寶寶經過兩、三個小時,尿布仍是乾乾的,顏色偏深,就可能是水分補充不足,要讓他多喝一些水。原則上許醫師認為,「觀察尿布情況會比較保險。因為尿液也跟寶寶的體溫有關,如果寶寶的體溫比較高,水分會蒸發得較快」,再者,如果寶寶精力充沛、喜愛動來動去,也會讓他呼吸變快、自然而然的隨呼吸蒸散出來的水分也很多。
     
    而且最近天氣熱,處在沒有空調的地方,寶寶全身都會熱熱的,所需要的水分也會比較多。許淑埜直言,「所以很難用計算方式去衡量寶寶要喝多少水,還是得從外在環境與寶寶本身來評估喝水量。」
     
    原則5:寶寶生病,可補充口服點滴
    當寶寶生病了,像是發高燒、腸胃炎、腸病毒等,甚至拉肚子拉得厲害,造成他胃口不好也不想喝水,如果父母想讓寶寶在家休息、先觀察一陣子,暫時不帶去醫院就診、打點滴,但又擔心寶寶會因為喝水量太少,而產生脫水情況,此時,許淑埜醫師表示,「可以考慮讓寶寶攝取口服點滴,即所謂的電解質液。」
     
    一般而言,電解質液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一瓶瓶分裝;另外一種則是粉狀,買回去後,再依指示調配開水,讓寶寶飲用,通常都能在藥局買到。至於電解質液與運動飲料不同,普遍市售的運動飲料裡面所含的電解質,多在30%以下,且糖分過高,因此補充電解質液會對寶寶比較合適。
     
    寶寶愛喝水有訣竅
    「醫師,每次我用奶瓶裝好水給寶寶喝,他就邊喝邊玩奶瓶。要是我看不過去,扶著奶瓶不讓他玩,要他專心喝水,他就吸一口水、水從嘴邊流出來……」,關於寶寶不愛喝水的這類困擾,許淑埜醫師直言,「我們在臨床上常被父母問到寶寶不愛喝水的問題。」
     
    而且,許淑埜醫師也觀察到,當寶寶生病時需要更多水,像寶寶發燒,平常習慣喝水的寶寶,可能只需要在家休息,吃藥退燒;可是不愛喝水的寶寶,可能會因為脫水現象,得來醫院注射點滴。因此,她建議父母平常就要培養寶寶愛喝水的習慣,
     
    對於讓寶寶愛喝水的訣竅,許淑埜認為,「最重要是大人要具備很大的耐心,找任何時機餵他喝水。」若寶寶的情緒開始反彈,只要把奶瓶給他,他就開始哭鬧,這時先不要餵他,等他心情好在玩玩具或動來動去,這時大人可以趁他分心時餵他喝。之所以寶寶不愛喝水,可能是因為不喜歡沒有味道的東西,父母可以讓他試著習慣,久了,他就願意喝了。
     

     

    破除喝水3迷思
    1.寶寶能吃冰淇淋嗎?
    答:許淑埜醫師表示,「寶寶因感冒喉嚨發炎或得腸病毒,吃點冰反而助於降低不適;但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吃冰可能會咳嗽、流鼻水。因此得視情況,建議少量。」
     
    2.寶寶能喝葡萄糖水嗎?
    答:有甜味的葡萄糖水容易滿足寶寶食欲,讓他不想喝正餐的奶水,再者,寶寶習慣甜味,可能會不喜歡白開水的無味。
     
    3.能給寶寶喝蜂蜜水嗎?
    答:一歲前的寶寶免疫力還不足,擔心蜂蜜可能有感染問題,所以完全不建議。

     

     
     
    許淑埜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專科醫師
    經歷: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腎臟科研究員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泌尿道感染小百科

    所謂「泌尿道感染」,指的是從腎臟、輸尿管、膀胱到尿道的各種感染、發炎症狀,這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疾病,根據統計發生率僅次於呼吸道感染,如受到感染而未及早就醫治療,恐怕將引發永久性健康傷害,絕對不可輕忽!
     
    嬰幼童泌尿道的發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細菌侵襲而導致感染,尤其男童患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的案例較多,在嬰兒時期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也較高,等到進入學齡前,女童因為先天尿道較短,受到細菌感染的機率反而逐漸大增。
     
    常見先天5感染原因
    造成嬰幼兒泌尿道感染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泌尿道結構異常,以及後天性細菌感染。在患有泌尿道感染的小孩當中,約有40-~60%屬於泌尿道先天異常,如未及時就醫診斷及治療,可能使寶貝反覆發生泌尿道感染,甚至導致腎臟嚴重損傷。
    1.膀胱輸尿管逆流:膀胱與輸尿管交界處具有先天缺陷,使得膀胱排尿時,一部份的尿液會回流至輸尿管,甚至到達腎臟,很容易造成泌尿系統感染。
     
    2.先天性泌尿道阻塞:在腎臟與輸尿管或是輸尿管與膀胱交界處的平滑肌發育不良,使排尿通道較為狹窄,導致尿液無法順利排空,滯留的尿液便成為細菌的溫床。
     
    3.泌尿道發育異常:有些寶寶天生有兩套輸尿管,如有這樣的症狀,可能會合併患有尿道阻塞、尿液逆流的問題,泌尿道受到感染的機會相對較多。
     
    4.神經性膀胱:如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無法適當控制膀胱迫肌及括約肌,通常會伴隨泌尿道功能異常現象,並因此造成泌尿道反覆感染。
     
    5包皮過長:觀察寶貝尿尿時包皮是否如同吹氣球般鼓起,且有排尿不順的情況,這表示包皮過長的問題已嚴重阻礙排尿尿液無法順利排出,自然會增加細菌感染機會。
     
    醫師小叮嚀
    有些家長見到寶貝的包皮包藏住龜頭且難以推開,就認定是包皮過長,但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幼童當中是很常見的現象。一個健康無礙的小孩,身體自然會提供完整的保護機制,書田診所泌尿科周固主任醫師建議家長,平時不需要刻意將包皮掀開清洗,以免施力過當使包皮前端受傷留下疤痕,日後反而更不易推開。
     
    泌尿道感染有80%以上是由大腸桿菌所引起。
     
    常見後天3感染原因
    泌尿道感染有80%以上是由大腸桿菌所引起,細菌經由尿路逆行至泌尿道,因而出現感染、發炎問題,特別是女童的尿道先天較男童短,發生感染的機率相對較高。
    1.免疫力低落:先天體質較弱,或母乳攝取量較少的寶寶,體內免疫力通常較低落,因此很容易成為細菌攻擊的對象。
    2.排泄習慣不良:憋尿會促使尿道口的細菌進入膀胱,沿著輸尿管上行,引發上泌尿道感染;便祕則會增加糞便中的細菌含量,或導致膀胱受到壓迫,使感覺神經異常,尿液無法排空,因而增加泌尿道感染機會。
    3.清潔衛生不佳:家長不注重外生殖器衛生、清潔方式錯誤,或長時間未更換尿布,可能使細菌大量滋生,再經由排尿口進入到泌尿系統,產生泌尿道感染。
     
    發燒是泌尿道受到感染時最常見的症狀。
     
    臨床症狀
    發燒是泌尿道受到感染時最常見的症狀,其他依據年齡不同,表現出來的症狀也有些微差異。周固醫師提醒家長,年紀較小的嬰兒,診斷越困難,並可能合併有先天性泌尿構造異常的情形,對於還無法適切表達身體不適的嬰幼童,應該多加留意身體所發出的警訊,以便及早就醫診治;面對已經能夠以言語方式表達身體狀況的孩童,則要重視他所提出的身體反應,提早發現病灶,才能適時防止病情惡化。
     
    自我辨識方法

     

    1歲以下新生兒
    發燒、食慾不振、躁動不安、哭鬧不休、黃疸、嘔吐、抽筋、腹瀉、腹部腫脹……。
    1~2歲嬰幼兒
    發燒、躁動不安、尿液腥臭、餵食困難、生長延遲、嘔吐、腹瀉、腹部腫脹……。
    2~6歲學齡前兒童
    發燒、頻尿、尿急、小便疼痛、小便不順、下腹或後腰部疼痛、尿液顏色及氣味較重…

     

     
    嚴重併發症
    嬰幼兒泌尿道感染經常會反覆發生,且合併先天性結構異常的症狀,這段期間腎臟正好處於發育階段,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時期,如果沒有給予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導致腎組織纖維化(俗稱腎結痂),引發敗血症、急性腎盂腎炎、急性大葉性腎盂腎炎及腎膿痬等嚴重病症,最後則是到達慢性腎衰竭的地步。
    在臨床上有一成以上的嬰幼兒患者因未妥善治癒泌尿道感染,青壯年之後罹患高血壓、蛋白尿以及慢性腎臟病的機率偏高,懷孕時也容易併發妊娠毒血症,對健康的影響甚鉅,不可不慎!
     
    泌尿道感染照護指南
    當家中寶貝出現疑似泌尿道感染的症狀,請立即就醫診斷,若診斷出為一般細菌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處方,服用2~3天後可緩解病症,視病症程度大約1~2週可完全治癒。如有重症或合併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就必須考慮長期給予抗生素治療,或以外科手術方式進行矯正。
    除了就醫治療之外,正確的居家照護方式可以幫助小小病人早日擺脫病情,家長應協助寶貝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確實做好衛生清潔。
     
    PART 1|就醫治療
    除了常規尿液篩檢之外,男童患上泌尿道感染,極大可能與膀胱輸尿管逆流有關,因此在第一次患病時,就需要進行一系列詳細檢查,包含靜脈腎盂攝影、排尿膀胱尿道攝影、腎盂及膀胱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檢查,進一步釐清是否合併有尿液逆流的情況;至於女童則可以等到二次以上反覆感染,再做進一步詳細檢查。
     
    醫療診斷
    新生兒及嬰兒若泌尿道受到感染,通常不會出現典型的症狀,且無法從主動反應去辦別,加上出現的症狀經常是非典型,因此容易延誤就醫,或是誤判為其他病灶,造成病情加重。
     
    尿液檢查及細菌培養
    當懷疑泌尿道受到感染時,首先會採集尿液進行檢查,如確實受到感染,尿液中多半會出現「膿尿」現象,這表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白血球,但有20%左右的輕症患者未必會檢出膿尿,此時就必須進一步培養尿液中的細菌加以確定病情,細菌培養檢驗報告也可以做為後續抗生素治療的依據。
     
    影像學檢查
    1.超音波檢查:如有水腎或輸尿管擴張的症狀,可由超音波篩檢得知,但尿液逆流情況較輕微者,檢查結果或許會呈現正常反應,有經驗的超音波操作者可提高篩檢準確度。
    2.膀胱尿道攝影:將顯影劑注入膀胱中,等患者排尿時,即可觀察是否有尿液回流情況,這是診斷膀胱輸尿管逆流最重要的方式,也可從中了解是否有腎臟構造異常的問題
    3.核子醫學檢查:若要詳細觀察因泌尿道感染,所導致的腎臟急性炎症反應或是結痂情況,需進一步進行核子掃描,根據腎臟受損情形判斷後續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
    成人的自體免疫功能較強,當泌尿道受到感染,或許服用抗生素即可痊癒,但嬰幼童則需進一步考量後續可能造成的腎臟傷害,因此治療方案與成人有所差異,切勿自行讓寶貝服用成藥或抗生素,以免影響病情發展。
     
    藥物治療
    一般輕微的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通常使用口服抗生素即可迅速復原,若已經引發腎臟發炎,或是脫水、高燒不退的嬰幼童,就需要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
    如果是因為先天性泌尿道系統異常所引起的泌尿道感染,可能需要接受長期的預防性抗生素治療,這類預防性的藥物最好在睡前服用,可防止細菌在夜裡大量滋生,減少泌尿道受到感染的機率
     
    外科手術矯正
    膀胱輸尿管逆流症的發生原因,是由於膀胱與輸尿管交接口的位置較外側且開口較大,即使服藥仍然無法完全抑制泌尿道感染反覆發生,周固醫師建議家長可考慮以外科手術將輸尿管重新植入膀胱,以免日後對腎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若有明顯的腎功能受損情形,經醫師診斷確認自然痊癒機會不大,那麼施以外科手術或許是最佳的療癒方式。
     
    內視鏡注射治療
    新式的尿液逆流治療方式是利用內視鏡由尿道進入膀胱,在輸尿管與膀胱交界處注射特殊物質來防止尿液回流,使病童可以免於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困擾,治療時間大約30分鐘,術後不需要特別照護。
     
    小女童在1歲之後受到細菌感染的機會大增。
     
    PART 2 |7原則 掌握居家照顧
    當寶貝發生不明原因的發燒情形,一定要就醫診斷,並且遵從醫師的照護指示,感染後一年內復發機率達20%,家長必須特別注意是否有復發徵兆,如果患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則必須長期追蹤檢查,以避免其他併發症產生。
     
    1攝取足量水份:每日攝取足夠的水份,可增加排尿機會,藉此將泌尿系統內的細菌沖離,可減少泌尿道感染機會。
    2勤換尿布:市售尿布吸水力強大,很多家長因此忽略應該經常幫寶貝更換尿布,因而增加細菌感染機會,正確做法是每2-4小時更換一次尿布,即使是乾淨的尿布也應該按時更換。
    3鼓勵排尿:在戒尿布期間,有許多孩童會因不適應而出現憋尿行為,自然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家長應該以鼓勵方式幫助寶貝經常排尿。
    4避免便秘:糞便在體內積存過久,會增加細菌含量;糞便壓迫膀胱,會影響正常排尿。平時多喝水、多吃蔬果,多運動可避免便秘發生。
     
    解便或排尿,正確的擦拭方式應該「由前往後」。
     
    5如廁後正確擦拭:不論是解便或排尿,正確的擦拭方式應該「由前往後」,可避免將肛門口的細菌帶往尿道口。
    6減少坐浴:幫寶貝洗澡時最好採用淋浴方式,如要坐浴,請先清潔生殖器之後再進入浴盆。
    7外生殖器充分清潔:有些小男嬰的陰莖包皮不易推開,家長不宜強行推開,只需要做好局部清潔即可;小女童在1歲之後受到細菌感染的機會大增,家長幫女寶寶做陰部清潔時,一定要將大陰唇翻開,徹底洗淨尿道口及陰道出口。
     
    醫師小叮嚀
    在門診案例中經常有小朋友因為長程出遊如廁不易而導致泌尿道受到感染,周固醫師提醒家長,出遊前應事先規劃如廁的時間,並攜帶方便孩童在車上解尿的小工具,如:尿布、寶特瓶,即可避免寶貝因過度憋尿而患上泌尿道感染疾病。
     
    周固
    學歷:中國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天主教耕莘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
    現職: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久等了,期待已久的得獎名單出爐囉~^_^~,詳情如下:

    特獎-最上鏡頭獎 ( 1名):風痕(共2936票) 

     

    頭獎-最佳人緣獎 ( 1)Mickey Chen(1918)

     

    貳獎-健康寶寶獎 ( 2)莊筱晴(1519). 珍珍(1223)

     

    參獎-頭好壯壯獎 ( 5)Hui-fen Chuang(1141).Y-ling Wang(967).

    陳淑霞(830).王靜儀(401). 吳美圓(318)

     

    肆獎-元氣滿分獎 ( 10)徐惠敏(217).孫素菁(172).沈益稜(162)

    秋娟張(162).琦文(157).Eunice Lee(148).董嘉寶(139).鄭筱圓(127).

    廖宇胗(111).詹小如(106)

     

     

    【請得獎者注意】:

    1.得獎者不可要求得獎商品換現金或其他等值商品。

    2.所有獎項皆需先行支付運費($N.T 80),始可領獎。

    3.請以上所有得獎者最晚需於915之前,主動以E-mail聯絡(inhomeearn@gmail.com)並告知得獎品項,逾期獎項將取消。

     

     

    主辦人:

     

    好筍妹婦幼用品館:

    http://www.webdo.com.tw/inhome/

     

    贊助商:

     

    感謝David J. Store友情贊助

    http://tw.user.bid.yahoo.com/tw/booth/Y3299826740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腸胃消化&吸收

    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暨小兒加護病房主任許瑞育表示,寶寶的腸胃構造在剛出生時,就已經發展完整,腸胃可分成上消化道跟下消化道,這些包含了食道、胃、小腸、大腸還有肛門等,不過,這些構造雖然都有,但是長度還不到成人的標準。功能方面,腸胃最主要的功能為消化和吸收,而這兩項也是逐漸變成熟,以消化來說,器官會分泌一些消化酶,消化酶在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多,所以寶寶消化的功能不是很好,只能吸收一些簡單的東西。舉例來說,寶寶的胃要到三、四個月時,胃液分泌才比較齊全;胰臟的部分,至少要六個月以上,胰液才會分泌比較完整,這也是為什麼寶寶剛開始吃的東西都比較單純,就是母奶或配方奶為主,等到四至六個月大時才能添加副食品,寶寶的腸胃系統要慢慢到一歲以上才會趨於完整。
     
    初生寶寶腎臟系統未成熟
    腎臟的構造在胎兒發育時期也都是存在的,其功能是隨著年紀慢慢成熟,大約一歲過後,寶寶腎臟的功能已趨近於成人,許瑞育醫師表示,腎臟的功能主要是過濾跟吸收,它過濾一些雜質,把可以用的水分、離子再吸收,而醫生在評估腎臟功能時,會以GFR腎絲球過濾速率來評斷,剛出生寶寶的GFR大概是成人的四分之一,直到一歲之後,才會接近成人的素質,所以一歲以下的寶寶不需要特別另外補充水分,就是怕腎功能不全,可能會引發水中毒。
     
    6個月以前‧用母奶、配方奶補水
    其實六個月以前的寶寶不是不能喝水,國泰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沈仲敏醫師表示,寶寶喝的母奶或是配方奶,裡面都含有水分,而母奶的水分含量就有90%~95%,所以純喝母奶的寶寶並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除非喝的奶量不足,在正常範圍來說,每個寶寶的奶量,每天每公斤大約100cc200cc,不過,這範圍很大,家長不需要特別記某個固定數字,小寶寶到底需不需要補充水分其實可以看尿量,通常一天下來,寶寶的尿尿次數為68次以上,除了次數之外,顏色也是透明清澈,像水一樣的顏色。不管是喝母奶或配方奶,只要一天沒有到這個次數或尿布換下來尿液顏色比較黃,就表示有水分不足的現象,這種情形下是可以給寶寶喝水的,或是讓寶寶增加奶量,但如果有些小寶寶有厭奶的狀況,那可能就需要補充水分。
     
    許瑞育醫師也指出,我們的觀念都是多喝水比較好,但是對寶寶來說,其實適當喝水比較好,假設是喝配方奶的寶寶,一般來說各品牌所建議的量,水跟奶粉的比例應該是73,按照正常計算奶量的方式,寶寶這樣的水份量就足夠了,不需要自行調整比例,對於六個月以前的寶寶,也不用嚴格到一口水都不能喝,有時候喝完奶後,媽咪可以給寶寶喝10cc20cc的水,幫寶貝漱漱口,清潔口腔也是可以的,只是,媽咪不能把水裝滿一個奶瓶,讓寶寶喝100cc的水來取代一餐的牛奶。
     
    6個月以後‧靠開水、副食品補水
    六個月以後的寶寶開始接觸副食品,母奶和配方奶的需求量逐漸變少,每公斤每天的奶量約100cc120cc,水分相對也減少,許瑞育醫師表示,假設要讓寶寶開始喝較多的水,約一次50cc100cc左右,差不多就在這時期,原因就是腎臟功能已經慢慢成熟,攝取流質的東西減少,寶寶吃的固體食物水分不是這麼多時,爸比媽咪可以早晚給寶寶各喝一次約100cc的水,不過主要還是要看寶寶的需求。沈仲敏醫師也提醒,如果發現小便量不足的現象,是一定要增加水分的,不過,不一定只是喝水,也可以從副食品中增加水分,如果汁、果泥、菜湯、稀飯等。
     
    1歲以上‧看寶寶需求、固定喝水
    許瑞育醫師表示,一歲以後的寶寶腎臟忍受力比較高,多喝水的話也只是尿量會多,少喝尿量就是減少,所以此時期的寶寶是可以像我們大人一樣喝水,至於是否要讓寶寶固定喝水,對比較大的小朋友來說,比較會表達意見,所以可以看他們的需求量,如果是較小的12歲的小朋友,其實有些家長會固定時間,一次給寶寶喝100cc的水,一天約喝個23次即可,因為寶寶還有喝牛奶、吃副食品,這些都有水分。基本上,一歲過後的寶寶喝水比較不是這麼嚴謹,如果嚴格來說,兒科醫師都會有一個基本的公式,用體重來計算寶寶一天所需的水分攝取量,但是家長並不用特別做計算,最簡單的判斷還是以觀察寶寶的尿量為主,如果寶寶一整天都沒怎麼尿尿、或是寶寶活動力實在是太強,一整天都在活動且一直排汗,當然就需要多補充水分了。
     
    水中毒是什麼?
    所謂的水中毒,並非水本身有毒,是因為攝取太多水分,導致身體產生症狀,便將這些症狀以水中毒這名詞來稱呼,許瑞育醫師進一步解釋,當留在體內的水過多時,會導致體內的電解質也就是鈉離子失衡,我們正常人的血液裡鈉的濃度約135mEq/L145mEq/L之間,這是我們身體運作正常的濃度,可是如果水太多,這個濃度就會往下降,降的越低就會產生問題,簡單來說,我們身體是由細胞跟細胞外液所構成,原本細胞外液是正常標準,大量喝水後,導致細胞外液濃度下降,但是細胞內仍然是正常濃度,此時,我們的身體就會靠滲透的方式達到平衡,所以濃度低的會往濃度高的地方滲透,水往細胞內跑,就會造成細胞水腫,導致細胞功能喪失,而第一個受到影響的細胞就是腦部,因為腦部的細胞是最敏感的,水中毒之後,水分會讓腦部細胞水腫,我們稱做腦壓上升,寶寶會產生頭痛、噁心感、嘔吐等症狀,嚴重的話會開始出現嗜睡,當腦壓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接下來就會昏迷甚至休克,當然從輕微到嚴重的狀況是逐步進行的,很少會一下子跳到死亡,除非喝的水量實在太多,所以家長需要靠觀察判斷。
     
    如果發生水中毒的情形,爸比媽咪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停止喝水,讓囤積在體內的水自行排出去,這是輕微的時候可以採取的動作;如果是比較嚴重的狀況如持續嘔吐或是精神狀況有點異常不是單純的哭鬧,甚至寶寶有點昏睡時就必須送到醫院,醫師會看情況補充鈉離子或是利尿劑。
     
    給寶寶喝什麼水比較好?
    沈仲敏醫師表示,給寶寶喝煮沸過的一般開水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選擇特別乾淨的逆滲透水,如果要用礦泉水給寶寶喝,最好也要經過消毒煮沸的步驟。許瑞育醫師也補充,幫寳寶泡奶粉的水,只要掌握煮沸、無菌的原則即可,但是,不能用山泉水泡奶或餵食寶寶,有些住在偏遠山區的爸比媽咪取水不是這麼容易,或者有些人的觀念是山泉水最自然最好,可是裡面的生菌量很高,即使山泉水煮開了,也無法得知是否有其他雜質、重金屬存在,如果長期喝對寶寶的身體可能會有問題,另外,家長當然也要注意奶瓶用具的消毒。
     
    特殊狀況的補水
    當小寶寶發燒時,是需要多喝水的,沈仲敏醫師解釋,因為發燒會大量流汗,水分需求量高,若是沒有補充水分會造成脫水。如果脫水,小朋友哭比較沒有眼淚,精神體力很虛弱,皮膚摸起來很乾燥,那可能就要考慮小朋友脫水的現象。另外腸胃炎會有上吐下瀉的情形,當水分流失時,身體的電解質也會流失,因此,在腸胃炎的狀況下可以補充電解水,如果使用的是市售的運動飲料,家長需要以11的比例加水稀釋,否則糖分會過高,或者是到藥局購買小朋友專用的口服電解質水,這種就不用再稀釋。許瑞育醫師則補充,夏天到了大多都待在冷氣房裡,長期待在冷氣房時爸比媽咪應該多給寶寶攝取水分,因為冷氣會讓寶寶的身體、嘴巴、舌頭比較乾,不過,要跟家長們強調,雖然上述這些情況都要多攝取水分,但是不要一下子給寶寶喝太多水,要分次慢慢喝,舉例來說,大量流汗除了水分流失,鹽分也會流失,所以如果單純只補充水,不給身體一些時間將鹽分吸收回來,也會造成水中毒,因此逐步補水很重要。
     
    寶寶喝水的時機
    1排尿次數一天下來小於68次。
    2尿量少、尿液顏色黃,不像水一樣透明。
    3發燒、腸胃炎。
    4劇烈運動或大量流汗。
    5小寶寶哭時,比較沒有眼淚。
    6皮膚摸起來乾燥、彈性不佳。
    7眼窩凹陷。
    8口腔黏膜乾燥。
    9寶寶頭頂的囟門與頭骨不再呈現平整狀,反而下凹。
    10一天之內體重降落許多。
     
    沈仲敏醫師表示,除了水分不足的時候要喝水之外,其他像是嬰兒喝完奶以後,有時會打嗝的情形,這時媽咪可以讓寶寶喝幾口水,幫助打嗝停止,許瑞育醫師也特別提醒,寶寶水分不夠時,最嚴重的情形就是脫水,此時寶寶的體重會往下掉,如果水分流失很快其實一天體重就看得出來差別,通常會依照體重下降的程度,來分不同等級的脫水,再提供適當的治療補充,如:體重掉了原本體重的5%算是輕微脫水,10%為中度脫水,15%以上則為重度脫水,因此,如果爸比媽咪抱寶寶感覺一下子輕了許多,量體重後發現一天內體重迅速減少,就要快一點帶到醫院治療。
     
    如何幫寳寶建立喝水習慣
    大家都知道水對人體是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不過如何讓寶貝愛上沒有味道的水,的確很傷腦筋,許瑞育醫師表示,寶寶喝水的習慣有些很好建立,有些則否,寶寶的味覺在三個月以後就會慢慢建立,所以有很多媽咪在寶寶四個月後會遇到寶寶厭奶的情形,因為他們的味覺開始可以分辨,因此,媽咪的原則是不要讓寶寶習慣喝重口味的東西,例如有些媽咪覺得寶寶不喜歡喝水,就加糖在裡面,這種做法比較不建議,最好的方式還是從生活態度中建立,比如說跟寶寶玩遊戲,遊戲中的獎勵可以是一杯水,當然爸比媽咪可以喝給寶寶看,告訴寶寶水真的很好喝,其實寶寶的學習力很強,也許一開始只覺得是遊戲獎勵,但是經由慢慢習慣水的味道後,自然就會想喝,或是家長可以將水裝在寶寶喜歡的容器,最重要的是不能用強迫的態度,這會造成寶寶的壓力。
     
    如果寶寶真的不喜歡喝水,沈仲敏醫師認為,可以提供果汁給寶寶喝,最好還是新鮮現打的果汁或是家長自己做,尤其現在又有塑化劑問題,在外面隨便買市售果汁,不僅糖度過高,假如吃到不好的產品,對於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也比較沒有把握。另外,除了不要在水裡加糖,蜂蜜水的飲用也要注意,一歲以前的寶寶不能實用蜂蜜水,因為裡面的肉毒桿菌毒素,可能會造成呼吸中樞麻痺,影響寶寶健康導致生命危險。
     
     
    許瑞育
    學歷:台大醫學系學士 
    經歷:小兒科專科醫師
          小兒心臟暨急重診專科醫師
    現任: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暨小兒加護病房主任
          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慈濟大學醫學系兼任部定講師
     
    沈仲敏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台北榮總小兒科住院醫師
          兒科專科醫師
          新生兒科、兒童胸腔科及重症醫療專科醫師
    現任:國泰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輔仁大學醫學系講師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睡醒醒,影響發育?

    睡眠週期短,睡睡醒醒很正常
    馬偕醫院小兒科彭純芝醫師表示,新生兒睡眠時間比較長,睡眠總時數約占掉一天的23,每天睡1620小時都是很正常的;而且睡覺的週期也比較短,媽咪會覺得寶寶總是睡一下下就醒來,事實上寶寶的睡眠時數是用累積的,比較難一次睡足,這是自然的現象,尤其出生4個月以內的嬰幼兒多有這樣的情形,媽咪不需太在意。此外,新生兒喝奶次數多,23個小時就會肚子餓想喝奶,所以也會影響每次睡眠的長度。
     
    天生氣質&喝奶習慣,影響睡眠
    嬰幼兒不可能像大人一樣會刻意熬夜,也不會硬撐不睡,除非生病不舒服,否則寶寶自己會補足應有的睡眠,媽咪別想太多。
    當然睡眠狀況也會因寶寶氣質而異,氣質安靜的寶寶有可能一睡就是34個小時,不過大部分寶寶還是睡睡醒醒。此外,寶寶睡眠模式也和喝奶是否穩定有關,喝奶比較穩定,每次睡眠時間可持續較久,如果喝一點就休息,睡眠時間自然比較片斷,媽咪也會較辛苦。
     
    不分晝夜、想睡就睡天性使然
    另一方面,媽咪也會發現小寶寶總是亂睡一通,根本不管黑夜或白天,只要想睡就睡,這也是嬰幼兒的共同特性。
    寶寶個人因素加上睡眠週期變化不規律,都會使睡眠無法像成人一樣正常,照顧過程中,媽咪會覺得寶寶不好帶,其實只要寶寶身高、體重以及奶量都很正常,大人也不覺得累,就不需太緊張,媽咪大可不必煩惱寶寶睡睡醒醒或不分晝夜的睡是不是沒睡好。
     
    腸絞痛!影響新生兒睡眠
    另一個比較會影響新生兒睡眠的是腸絞痛,腸絞痛在新生兒很常見,寶寶會有陣發性的啼哭,而且多集中在下午或晚上,媽咪可觀察寶寶表情痛苦、雙腿縮起,通常一天啼哭超過23小時、一週超過3天、持續3週以上,即符合腸絞痛診斷標準。但這並不是腸胃疾病,而是神經發育未成熟的哭鬧現象。如果醫師確認嬰兒是健康的,也就是無感染、外傷或潛在的病症,建議媽咪可利用溫柔的話語或歌唱、輕柔規律的搖動、奶嘴或餵食安撫直到緩解,通常啼哭持續的平均時間在6週至3個月大時,會逐漸減少。
     
    46個月睡眠逐漸規律,不須強迫
    嬰幼兒毫無規律的睡眠通常要到出生46個月開始逐漸趨於正常,慢慢像大人一樣有規律性。
    小寶寶睡眠不規律,有些媽咪會想辦法給予訓練,例如白天吵他,希望晚上能一覺到天亮,其實採用這種強迫方式根本沒必要,也不會有效,因為這種自然的特性很難去調整,只需順其自然,時間一到就會調整過來。
    媽咪可做的應該是晚上減少和寶寶做活動量大的互動,避免讓寶寶玩的太high,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可以慢慢建立正常的睡眠模式。
     
    優質睡眠環境創造最佳睡眠品質
    寶寶睡眠品質到底好不好?很難有正確答案,彭純芝醫師表示,寶寶無法表達自己到底睡得好不好,通常都是媽咪自己的看法。例如家長會覺得寶寶睡覺時身體常會扭動就是睡不好,一次睡得久就是很好睡,這些都是大人主觀的看法,不代表睡眠品質好或不好。
    建議媽咪要注意的是寶寶睡眠的環境,太過吵雜的環境會影響寶寶睡眠,此外,睡覺的床是否舒適?燈光是否太亮?臥室會不會太熱?這些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寶寶的睡眠,建議盡量保持臥室的安靜、柔和的光線與舒適的溫度,雖然小寶寶不會分辨日夜,但還是有必要利用光線讓他習慣白天和黑夜的差異。此外,也要注意避免在臥室看電視,才能為寶寶營造最佳睡眠環境。
     
    彭醫師小叮嚀
    睡眠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有其重要性,但是嬰幼兒到底每天要睡多久?怎麼睡最好?並無一個標準,只要不影響成長,一切順其自然即可,而通常寶寶睡眠週期會隨著年紀增加逐漸變長,總睡眠時數會縮減,日夜不分的情形也會改善,媽咪們不需太過在意和擔憂。
     
    彭純芝
    現任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任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資深主治醫師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監事
    經歷中華民國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
       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哪裡不舒服?──身體密碼疾病篇

    不管是身體或是心理的因素,小朋友哭鬧的原因很多,如果寶寶生病了,會讓家長更加擔心孩子的狀況。
     
    1 鵝口瘡
    「口腔內看起來白白的,一接觸到奶瓶就哭泣。」
    鵝口瘡在1歲以下的小朋友是很常見的疾病,它是由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黴菌的一種)在口腔黏膜表面感染引起的病灶,病症處可發現白色凝塊的瘡斑有如偽膜,最常出現在嘴唇和口腔內臉頰兩側的位置,有的爸爸媽媽誤以為那是喝奶留下的奶垢,但若用乾淨紗布沾水清潔口腔,會發現這些斑點無法去除,如果強硬想把這些斑點擦掉,可能會出現一些出血點,而讓寶寶的口腔內更加的疼痛!
     
    鵝口瘡常見的起因在於寶寶在口腔期喜歡把所有的東西都往嘴裡送,加上每天使用的奶瓶奶嘴又沒做好清潔,所以得到鵝口瘡的機率非常高。
     
    天主教耕莘醫院小兒科加護病房陳培濤主任表示,如果陪同看診的家長說寶寶最近愛哭鬧、胃口不佳,又沒有明顯的感冒症狀時,醫師會仔細檢查寶寶口腔,以排除寶寶是否患了鵝口瘡。一般建議藥物治療時間至少要持續1週以上,或當白色斑塊消失後至少再服用3天才算徹底的治療。如果在服藥3、4天看鵝口瘡幾乎痊癒就自行停藥,也有可能再度復發呢!如果寶寶有鵝口瘡的困擾,除了遵照醫囑服藥外,爸爸媽媽也要記得將寶寶周遭的環境、奶瓶、奶嘴和玩具都做個清潔消毒,避免反覆感染。
     
    2 汗疹、食物過敏、病毒疹
    「皮膚上怎麼出現這麼多小紅點?」
    小朋友的食物過敏症狀多數以皮膚的症狀來表現。
     
    (1)   汗疹:
    汗疹又名熱疹,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痱子,因為悶熱潮濕的關係起了一顆顆極癢的紅色小疹子,是夏天很常見的皮膚問題。一般汗疹治療主要是預防,除了嚴重案例可能會用外用藥膏治療外,家長應時常注意環境的溫度來斟酌寶寶是否需增減衣物件數,保持肌膚乾爽也可以降低得到汗疹的機率。
     
    (2)   食物過敏:
    小朋友的食物過敏症狀多數以皮膚的症狀來表現,但是也會反映在腸胃與呼吸道。過敏和體質有著莫大的關連性,如果家長本身有過敏困擾也很可能遺傳給寶寶,所以在副食品添加或食用常見過敏食物時需格外留心,仔細觀察寶寶有無出現紅疹,如果懷疑是食物過敏請先暫停給予該項食物,若寶寶除了紅腫外還出現咳嗽的症狀(表示呼吸道也過敏,嚴重時可能因過敏導致休克)請盡快就醫。
     
    (3)   病毒疹:
    會導致寶寶病毒診的原因非常多,而其中又以玫瑰疹以及腸病毒較常見。玫瑰疹由人類疱疹病毒第6型或第7型感染所引起,好發於6個月到1歲半的寶寶,典型的特色是會出現39度以上的高燒23天,待高燒接近尾聲時才會出現細小的紅色疹子。而腸病毒則常伴隨口腔內潰瘍,疹子分部以四肢居多。陳培濤主任說明,大部分病毒引發的疹子別於一般紅疹很少會癢(水痘除外),但紅疹伴隨持續3天以上高燒不退,就必須採取積極檢查治療,確定真正的病因以免延誤病情。
     
    3 感冒發燒
    「寶寶額頭有點燙,不會是發燒了吧?」
    當孩子咳嗽、流鼻水的時候,通常爸媽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哎呀!我家寶貝感冒了!感冒最常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嚴重一點還會合併發燒,若未及早治療甚至可能出現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惱人的併發症。陳培濤主任表示,絕大部分的感冒發燒是病毒感染居多,所以除非特殊原因,否則很少在寶寶感冒時施以抗生素治療,病毒型感冒常見的有流感、腺病毒以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等。
     
    只要出現感冒症狀時,建議家長一定要帶孩子就醫,不要任意服用成藥,一方面因為小朋友的用藥是依體重估算,若服用成藥難以拿捏劑量;另一方面是因為成藥屬於複方藥物,有無副作用難以預期,所以一旦寶寶感冒了,最好還是帶寶寶去醫院對症下藥治療會最好!一般在感冒期間只要精神活力、食欲都還好,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藉由本身的抵抗力痊癒,家長也無須過度擔心。
     
    特別需要一提,3個月以下的小貝比如果感冒發燒了,會因為寶寶年紀越小疾病的進展也越快,時間拖長了也就更容易出現其他併發症,所以一定要立刻帶寶寶就醫治療喔!
     

     

    有效預防腸病毒的9大方法: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參考資料: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腸病毒介紹】
    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disease/disease_content.asp&id=1662&mp=1&ctnode=1498

     

     
    4 熱痙攣
    「寶寶剛才突然抽筋不止,真是嚇壞我了!」
    熱痙攣,顧名思義是一種因為高溫導致的抽搐現象,多發生在5歲以下的小朋友身上,這是由於幼童的腦部發育還未步入穩定階段,所以可能會因為突然間的高燒引起腦細胞異常放電,此時孩子常常會伴隨四肢突發性的對稱性抽動,一般持續約1、2分鐘後自行停止。
     
    孩子發燒伴隨痙攣並不一定是熱性痙攣,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1天內反覆痙攣發作多次、或每次超過5分鐘以上、僅單邊抽筋(非對稱),可能會是比較嚴重的原因而導致的現象,如腦炎等疾病。所以當寶寶因高溫導致的抽搐就醫時,醫師會先替孩子排除掉腦部中樞神經感染的可能性,最後才確定是否為熱痙攣的症狀。
     
    一般熱痙攣的第一發作現場往往都是在家中,爸爸媽媽會被這突如其來的景象嚇到不知所措,在發作當時請記得讓孩子呈側躺姿勢避免被口水直接嗆到,再幫孩子掀開被子或解開衣扣加速散熱之後,待抽搐稍緩後儘快送醫。
     
    5 腸絞痛
    「小貝比沒來由的一直大肆哭鬧。」
    腸絞痛好發於3個月以下的寶寶,但也有部份的孩子直到1歲左右仍偶爾會出現這種症狀,最常發作時間是下午到傍晚時刻,也有部份小朋友會在夜間發作。
     
    腸絞痛的原因目前不明,有一種說法是與乳糖不耐症相關──寶寶喝完奶之後因為對其中的乳糖或蛋白過敏,再加上出現脹氣的現象,因為身體不適所以用哭鬧的行為來表現。
     
    如果寶寶在從母奶換成配方奶的時候較以往更常出現腹脹、腹痛的現象,爸爸媽媽就可以合理懷疑是不是飲食方面導致的,同理,在剛開始添加副食品時如果寶寶也出現相同的情況,通常也會是因為飲食改變的緣故導致的。
     
    腸絞痛在治療上首先會試著排除小朋友是否因為其他疾病因素產生不適,比方說寶寶腸胃發炎、疝氣等等,再檢視是不是飲食方面引起的。再來是,如果確定是單純的腸絞痛建議用溫毛巾熱敷並按摩,等氣排出寶寶也會舒服一些了。如果仍舊痛得厲害,在醫師的指示下給寶寶服用消脹氣的藥物也是可行的方法。
     
    不過特別要提醒爸爸媽媽一點──如果寶寶除了哭鬧還合併有嘔吐或拉肚子等其他症狀,可能就不是腸絞痛的問題了,建議盡快就醫,讓醫師替寶寶做最正確的治療。
     
    6 細菌型腸胃炎、病毒型腸胃炎
    「一直喊著肚子痛痛,糞便也稀稀軟軟的。」
    腸胃炎期間,甜食、含乳糖相關製品、油膩食物等要絕對禁止。

     

     
    好發季節
    病癥
    常見病菌
    細菌型腸胃炎
    好發夏季
    發燒、排便量少次數多、糞便糊狀帶血絲、氣味惡臭
    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等
    病毒型腸胃炎
    好發秋冬之際
    嘔吐、發燒、排便量多次數少、帶血絲稀水便、氣味酸臭
    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

     

     
    細菌型腸胃炎和病毒型腸胃炎的病癥差異不大,但是細菌型腸胃炎會較快速進入排便帶血絲的階段、發燒時間較長、驗血報告看起來也較讓人擔心,陳培濤主任替我們說明道:「家長愛子心切無可厚非,可是若因為心疼孩子腹瀉而任意給他服用止瀉藥物,反而讓細菌停留在腸道長時間大量繁殖,增加腸穿孔、腹膜炎等併發症的機率。」
     
    但兩種腸胃炎相比,病毒型腸胃炎容易因為排便量大所以更快進入脫水階段,如果小朋友出現尿液變少等輕微脫水現象,可以補充兒童專用的電解質液;如果已經出現口乾舌燥、哭鬧卻沒有眼淚等較嚴重的脫水現象,建議到醫院接受進一歩的治療。
     
    小朋友在腸胃炎期間,甜食、含乳糖相關製品、油膩食物等要絕對禁止,改為食用粥、白吐司等清淡飲食,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可以減緩腸胃蠕動,溫和的替孩子補充體力。
     
    7 便秘
    「嗯嗯不順,坐在馬桶上用力到滿臉通紅。」
    短則2、3天,長則1個禮拜,孩子坐在馬桶上用力到滿臉通紅卻依舊排不出便便,家長憂心的帶著孩子到小兒科求診的現象其實不少。陳培濤主任表示,幼童的排便問題一直是很多家長的困擾,不過便秘的定義除了「多天解一次便」外,還必須同時具備「糞便乾硬」的條件(有時甚至因為糞便乾硬讓肛門黏膜受傷所以糞便帶血),才算是真正的便秘
     
    排便不順和飲食內容有很大的關係,比方說家長擔心孩子缺鈣所以額外補充鈣粉、配方奶的蛋白質成份高、喜歡吃高蛋白食物等等,或者夏天到了小朋友流汗量大卻未多補充水份,這些原因皆有可能增加小朋友便秘的機會。
     
    第一步建議家長從飲食方面著手改善排便習慣,仍在副食品階段的小朋友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泥、果泥,大一點的小朋友則建議多吃蔬果、補充水份,或是酌量喝些低糖優酪乳都是不錯的方法。家長還可以替孩子以肚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方向按摩促進腸胃蠕動,或是以棉花棒沾凡士林輕戳肛門口刺激排便,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法解決便秘困擾,可以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軟便劑,或是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疾病的問題。
     
    但陳主任特別提醒,小朋友便秘切忌通便灌腸,因為長期反覆刺激會導致肛門括約肌附近的神經叢鈍化,會嚴重影響日後的排便習慣呢!
     

     

    小貝比的排便問題:
    小貝比大約3個月大時排便次數會略為減少,此種現象在母乳寶寶身上又尤其明顯,這是因為母乳是低渣好消化的食物,糞便量很少自然無需天天排便。
     
    如果小貝比時常反覆有便秘的情況,需要考慮是不是患有巨腸症等先天的腸胃道神經缺陷疾病,採取手術治療後大多可以改善掉便秘的狀況。

     

     
    8 骨折
    「碰到孩子特定部位就放聲大哭。」
    家長提供孩子安全無虞的成長環境,遠比受傷的後續治療還更為重要。
    孩子在穿脫衣服時肢體是否好像受到限制不敢舉高?洗澡時碰觸到特定部位會疼痛大哭嗎?小心!這或許是孩子骨折的警訊!
     
    有的骨折雖然未出現明顯傷口,但外觀卻看起來紅腫熱痛,爸媽們也不難推測孩子有可能在跑跳玩樂的過程中骨折受傷了,還是趕快去醫院照個X光片確認受傷部位和嚴重程度吧!再由小兒骨科醫師評估決定是否需要打石膏固定患部治療。
     
    「意外事故」在兒童的十大死因當中排名總是名列前茅,家長提供孩子安全無虞的成長環境,遠比受傷的後續治療還更為重要,孩子能平安健康,就是爸爸媽媽們最大的心願。
     
    掌握正確的就醫時機
    雖然現在利用網路搜索資訊快速又方便,不過有時相關衛教文章或是經驗分享不見得正確有根據,或者有時其實是讀者誤解文字傳達的涵義而延誤病情亦屢見不鮮,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變得愛哭鬧,活力、食欲都不同於以往,仍建議第一時間要帶孩子到小兒科報到──兒科門診限定了018歲的年齡範圍,這是由於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體正值發育階段,不管在病癥與治療方式上都有不同,兒科的專科醫師更能替孩子對症下藥診治,視病情不同也可能會將孩子轉介到其他小兒次專科接受最完善的照料,給孩子100分的專業呵護!
     
    孩子,你為何不開心?──情緒密碼心理篇
    大笑代表開心、摔東西代表憤怒,那麼,孩子難過又會怎麼表達呢?
    哭泣是一種外顯的行為,有別於成年人,嬰幼兒的哭泣原因通常原始又單純,不外乎和遭遇挫折、身體不適、恐懼等原因密切相關,當我們知道孩子是因為這些負向感受而哭泣時,要能理解「感受」本身沒有對錯,而哭泣的行為對於嬰幼兒經常是少數可使用的表達方式,這樣的行為是孩子情緒抒發和表達需求的出口,因此可藉此瞭解孩子的狀態。
     
    1 解開孩子的哭泣密碼
    臺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的謝明慧臨床心理師細心說明,同樣一個情境、事件,但兩個孩子表現出的反應可能大不相同,影響每個人有不同反應的可能因素有以下四項:
     
    事件本身
    開心的事情通常引發的感受也比較正向,反之,黑暗、巨響、恐懼等刺激也容易引發孩子的負向感受。
     
    年齡大小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中,其生理、認知、動作、語言等方面的發展程度亦有不同,會影響孩子對不同事物顯現出的情緒。舉例來說,同樣是玩溜滑梯,一個1歲左右正在經歷學步期、肢體動作不太協調的孩子,對於執行爬高、快速滑下等動作會感到懼怕;但是等到孩子大一點,這些動作他已經可以輕易克服,溜滑梯反而變成是件有趣又愉快的事情。
     
    生活型態
    好比說是媽媽在家自己帶的小孩、或者夫妻平時要工作由祖父母、保母照顧的孩子,我們可以發現有不同照顧者的孩子對陌生情境的轉變的適應能力較強。另外,孩子是否有機會離開家門外出與人接觸,接受到更多的社會化刺激亦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行為等表現。
     
    天生氣質
    每個孩子天生擁有各自與眾不同的個性,在面對不同情境事物的反應強度、適應能力也有所不同,比方說有的孩子跌倒了情緒反應會很大且持續很久,有的孩子拍拍膝蓋、擦乾眼淚又能笑臉迎人,這些也可能和孩子的先天個性大大相關。
     
    常有家長會擔心的詢問,在孩子哭泣背後是否代表了什麼警訊呢?謝明慧心理師表示,對1歲半以前的孩子而言,他目前明白的語彙還不足以表達所有的情緒,因此「哭泣」是孩子主要表達情緒的方式,家長也以安撫為主要的回應。如果當孩子年紀漸長詞彙量累積到達一定的程度,可是哭泣依然時常發生,這個時候就需要反思我們對孩子哭泣的回應方式是否合適,這時可以開始慢慢以語言說明來教導孩子如何適當的表達情緒,最常使用的就是提醒孩子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來代替哭泣,例如:孩子想拿玩具拿不到而哭泣,可以提醒孩子說:「拿」或「幫忙」。
     
    謝心理師特別提醒,如果孩子是在被大人拒絕的情況下哭泣,比方說孩子拿了一顆髒髒的球想放進嘴裡被媽咪制止了,大人也不可以因為孩子哭泣所以把他想要的東西還他──這樣反而會強化孩子認為「只要我哭,大人就會聽我的」,日後可能必須耗費更多心力矯正孩子的行為。建議如果遇上了這樣的狀況,爸媽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來安撫他。
     
    2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一段「叛逆期」──大約兩歲左右的孩子,會開始時常斷然拒絕別人的意見,總是把「我不要」掛在嘴邊、什麼事情都搶著要自己來做,如果大人插手幫忙,孩子或許還會嘟著小嘴生起氣來呢!
     
    小朋友「叛逆期」的形成是因為兩歲左右的孩子不管在身體、動作、語言各方面都進入了發展的穩定期,不再完全仰賴大人的幫忙才能完成事情,可是此時他的詞彙量還不夠多,僅能以簡短的簡單語句表達意見,而「等一下」的概念及控制力又尚未建立(3歲左右才開始具備),所以才會急切的想要「自己來」,開始滿懷好奇想以自己的能力去探索這個世界。
     
    獨立自主的關鍵
    或許孩子的「叛逆期」會讓父母有些傷腦筋,不過西方的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Erickson)的研究卻指出,小朋友如果在這個時期得到妥善的發展,未來的人格也會更加獨立自主,因此,當孩子在呈現他的獨立性時,大人以什麼樣的態度回應就變得格外重要──家長是以極大的包容來協助孩子展現自主性?抑或以制止、責罵、批評來應對孩子?
     
    「叛逆期」的處理原則
    首先,父母應該要意識到孩子的成長,了解現在正是孩子展現獨立自主能力的時候,也明白以這個階段孩子的認知發展能力,無法理解大人所說:「先做什麼,等一下再給他什麼的意義,例如:父母說:「你先吃完飯,等一下再吃這個糖果」,這階段的孩子通常會吵著要吃糖果而不會遵從「先吃飯」的指令,是由於孩子對於事件順序及等待滿足的認知能力仍不完整。通常父母能有上述的認知,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態度也會比較平和。建議家長可以試著用以下原則處理跟孩子間的互動:
     
    (1)   在孩子能力所及的範圍讓他自行完成:
    比方說小朋友吵著要自己把寶特瓶的瓶蓋鎖緊,但這個時期幼童的機械動作能力還未發展成熟,所以家長可以幫孩子將瓶蓋對準轉個幾圈,先把困難的部分完成,再讓他完成最後「鎖緊」的動作,這樣不但滿足了孩子想要嘗試的欲望,也從中學得處理事情的能力。
     
    (2)   不希望孩子接觸的請事先預防:
    如果不想讓孩子在飯前吃糖果,是不是應該先把糖果收好?如果擔心孩子的視力發展,是不是該減少孩子接觸電視的機會?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理性跟家長討論可不可以的原因,所以,家長能事先預防,遠比發生後制止來的有效喔!
     
    3 情境不同,孩子怕的是什麼?
    「對動物恐懼,害怕貓咪跟狗狗。」
    就學後兩個月內分離焦慮的狀況可以改善,都屬於正常的現象。
    如果看到的是貓狗的繪本圖畫或絨毛玩偶,小朋友通常會覺得可愛,但若對象換成了活生生的動物,小朋友又會變得極力抗拒,態度前後轉變這麼大,究竟原因是什麼呢?
     
    謝明慧心理師替我們分析小朋友緊張的原因有二:
    (1)   動物的叫聲與移動的速度:
    真實動物會發出或大或小的叫聲令孩子感到懼怕,加上一個1、2歲幼童的身高與貓狗高度相差不遠,且動物奔跑移動速度快速,這些原因都讓動物對孩子形成一種充滿壓迫感的氛圍,也難怪有的小朋友會這麼極力抗拒動物了。
     
    (2)   大人造成孩子的恐懼:
    請試著回想,當孩子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是否曾經脫口而出「哎唷!狗狗來了耶!」、「好恐怖!你看這隻狗狗好兇喔!」我們的言語讓孩子接收到太多害怕的訊息,所以孩子也自動學習模仿了我們的情緒。
     
    「在幼兒園門口道別,每天上演十八相送的戲碼。」
    2、3歲的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就讀,有一部份孩子的適應能力極佳,每天都開開心心上學去,絲毫不會扭捏怕生,但也有一部份的孩子,跟爸媽的分離焦慮會在這個時候顯現──總要哭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在爸媽和老師再三安撫下才願意步入教室。
     
    如果小朋友在就學後兩個月內分離焦慮的狀況可以改善,都屬於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分離焦慮長達3、4個月甚至半年之久,首先爸爸媽媽必須先考慮這個環境是不是不適合孩子?同時請老師觀察孩子和同儕的互動有沒有異狀。
     
    「怕黑,每天都要爸媽陪伴才能入睡。」
    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懼怕的事物也不同。小朋友兩歲半左右開始發展想像力,會天馬行空幻想各種情境,此時「黑暗」對他們而言就有很多不可預期性的恐怖,所以才會需要爸媽陪伴才能入睡。
     
    謝明慧心理師建議,這個時期孩子看的卡通影片反而要慎選,就算只是一點點恐怖的氣氛,都可能使孩子將這些情境拉入自己的幻想中。
     
    「踏入陌生環境,可以看出明顯躁動不安的情緒。」
    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只要一踏入全新的陌生環境,有適度的警覺性都是必要的,6個月大的孩子開始有簡單的記憶存在,能感受到環境事物的新舊差異,只要孩子的緊張情緒不是過於持久且強烈,有一點躁動不安仍屬於正常的現象。如果週遭有同齡的孩子可以帶他們相互認識一下,或是有大人陪孩子講講話、玩玩遊戲、四處探索環境,也有助於引領孩子放鬆情緒,更快適應環境。
     
    不敢跟陌生人互動、怕踏入陌生環境,這樣的情緒反應有時與孩子有沒有常出去與不同的人接觸有關,如果家長擔心孩子出門可能容易生病,可以去不會太過密閉的場所,讓孩子適度的活動一下並與他人互動,身心才能有更健康的發展。
     

     

    適當鼓勵,大人小孩都開心
    鼓勵也是孩子人生一個重要的發展過程,可惜有時大人會將鼓勵的焦點錯置在物質的給予上,忽略掉鼓勵同時間應該伴隨著社會性的增強物,好比說讚美、擁抱等等。謝明慧心理師表示,其實有的孩子心中盼望能獲得讚美卻得不到,才會反向變成物質的追求呢!
     
    對孩子而言,大人一點點的真心鼓勵,都能轉化成努力的動力,但鼓勵應該要能具體明確告訴孩子他的優點,比方說讚美孩子吃完飯會自己把餐具拿到廚房,讓孩子明白他哪裡做得好,之後或許不用等爸爸媽媽開口,孩子便會自動自發完成他該做的呢!

     

     
    陳培濤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耕莘醫院兒科部總醫師/臺大小兒神經科研究員/中華民國小兒專科與小兒神經專科醫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現任: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加護病房主任/耕莘永和分院小兒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小兒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輔仁大學兼任講師/臺灣重症醫學會會員
     
    謝明慧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國軍松山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成大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現任:臺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好筍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